1958年8月,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北京实施一系列重大建筑项目股票配资管理系统,计划包括建设一个万人大礼堂。这一系列建筑工程的建设,将为新中国的国庆庆典增光添彩。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对天安门广场进行大规模改造,并完成一系列包括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十个关键建筑项目。
当时,关于广场的建设有了两个明确的设定:首先,广场的规模必须巨大,最终天安门广场的宽度定为500米;其次,在广场的两侧将分别建设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重大建筑。广场两侧的规划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多次优化和修改。众多建筑设计师如陈植、赵深、刘敦桢等参与了方案的提出,提交给中央审查。不同的设计方案展示了对广场南部宽度的不同理解,有的方案提出将正阳门与箭楼连接起来,进行扩建。
展开剩余80%经过中央领导的审查与讨论,最终确定了将广场两侧的建筑进行合并,形成了更加宏伟且符合广场尺度的两个建筑群。这样,大型建筑体量的扩展既确保了与广场的空间比例协调,又达到了整体美观的效果。最终,广场的东西宽度固定为500米,南北长度则为860米,而广场南部的绿化带宽度也保持不变。根据中央批准的设计,广场北部铺设了水泥混凝土大方砖,广场和长安街的空中电线也进行了全面改造,全部改为地下电缆,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面貌。
广场改建的工作在1958年10月正式开始,工程的第一阶段——拆迁与基础设施建设,也在1959年初有序展开。1958年10月1日,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9周年,首都60万人民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庆典。毛主席亲临现场,在城楼上频频向人群招手,人民的热情高涨,欢呼声震天。游行队伍中有很多平日不曾出现的场景,工农队伍里有许多学生,而学生队伍中也不乏工人和农民的身影。
在庆祝活动的现场,8000人组成的文艺队伍在农民组成的管弦乐队的演奏下,载歌载舞,通过广场。人们像潮水一样涌向天安门,向毛主席和党与国家的领导人表达崇敬与热爱。这一场面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胜利,昭示着人民大众的文化觉醒与国家的光辉未来。
同年8月,北京市委的领导人彭真与刘仁等参与了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的扩大会议。在会议中,冯佩之与沈勃向郑天翔汇报了外出考察的结果。根据中央的设想,北京将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建设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为此,紧急调动设计团队开始筹备相关方案。工程的建设地点选择在天安门前,计划包括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一系列建设项目。
9月5日,北京市委召开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庆祝建国十周年的通知,并要求尽快建成大会堂、革命博物馆等重要建筑。9月10日,各地的建筑专家纷纷汇聚到北京,开始共同设计这一重要工程。从9月15日开始,第一稿设计方案便已完成,经过不断修改与完善,到10月20日,第八稿方案最终获得中央批准。这一系列规划的确定,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大会堂的建设从此全面展开。施工用地面积广达13.73公顷,拆迁工作覆盖了67个单位,涉及房屋1823间,684户居民的安置工作也顺利完成。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拆迁工作得到了东、西城区区委的大力支持,所有任务都被迅速落实到了街道办事处。经过紧张的筹备,拆迁工作于1958年10月10日圆满完成。
从10月28日开始,施工工地的工作进入了高潮,成千上万的工人迅速投入到土方挖掘与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施工团队采取了边设计边施工的模式,不断调整和补充设计方案,力求确保每一部分工作都能够按时完成。由于施工中不断遇到新问题,设计院的工作人员几乎都驻扎在工地现场,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工程的规模庞大,仅钢筋混凝土的浇筑量就超过了12万立方米,所用大理石、花岗石等材料也达到了17万平方米。
1958年1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300多位代表聚集在北京,参与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大会期间,2000多位代表还亲自前往天安门工地,参加了义务劳动。为了展示新中国建国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中央决定编辑并发布一本大型画册《北京》,其中将详细记录天安门广场的建设与变化。
《天安门广场大景观》这一幅画册中展示的全景图,是由北京市市政工程局的摄影师王可信等人拍摄的。为了拍摄这幅宏伟的广场全景,摄制组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当时没有先进的航拍设备,摄制组不得不使用当时可用的唯一工具——消防云梯来进行拍摄。经过多次试验与调整股票配资管理系统,最终,他们成功拍摄了这幅反映天安门广场壮丽景象的接片照片,为建国十周年的庆典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实盘门户配资网_正规实盘配资_正规配资实盘股票观点